書籍簡介:《經濟發展與產業升級》,張軍著,人民出版社,2019年6月出版。該書認為中國經濟在兩個維度上的特質應該引起相關研究者的重視,第一個是產業的維度,積極推動產業升級和產業結構優化是中國經濟繼續獲得持續增長動力、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另一個則是地區的維度,東部沿海地區與中西部地區之間巨大的發展差異為中國經濟的整體增長提供了騰挪和緩沖余地。
2008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速的放緩引起了廣泛的關注,關于其原因的分析以及未來趨勢的爭論已然是全球范圍的熱點話題,而對中國經濟增長機制的解讀無疑是相關研究無法回避的。我們認為中國經濟在兩個維度上的特質應該引起相關研究者的重視,第一個是產業的維度,中國經濟在產業之間以及各產業內部企業之間仍然存在著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的巨大空間,積極推動產業升級和產業結構優化是中國經濟繼續獲得持續增長動力、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另一個則是地區的維度,東部沿海地區與中西部地區之間巨大的發展差異為中國經濟的整體增長提供了騰挪和緩沖余地,發展經濟學中著名的“雁陣理論”幾乎可以視為對此的最佳注解。而地區之間能夠形成“發展雁陣”的先決條件在于東部沿海地區能夠成功實現產業的升級和持續的發展,進而向中西部地區形成產業轉移和外溢效應。有鑒于此,我們對中國沿海發達地區的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狀況始終給予密切的關注和持續的研究。
2014年初,以“推動經濟發達地區產業轉型升級的機制與政策研究”為題的研究項目作為重點項目開始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大力支持。這個研究項目主要致力于對建國以來產業政策的演變和產業結構變遷進行梳理和總結,對改革開放以來不同類型產業政策的作用機制和實施效果進行分析和評估,同時結合其他國家產業升級和發展的經驗教訓,從國際分工和區域貿易的視角對中國產業轉型升級的理論機制進行深入探討,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具有理論基礎和科學依據的政策建議。
在開展項目研究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以日本和“四小龍”為代表的東亞經濟體在產業升級和發展方面的經驗尤其值得中國關注和借鑒。二戰以來,這些東亞經濟體不僅成功避開了中等收入陷阱,實現了人均GDP水平的大幅提高,而且還在諸多行業和領域內形成了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領袖型企業,極大提高了在全球價值鏈體系中的地位。當前中國的人均GDP水平以及在國際貿易體系中的地位都與1990年代的“四小龍”相仿,東亞經濟體的發展歷程無疑是距離我們最近(無論是時間、空間還是文化上)的解讀樣本。東亞經濟體的另一個研究樣本意義在于不同經濟體在推動產業升級和發展的政策方面存在著共同點和一定的差異化,這當然有助于我們考察相關政策在產業升級和發展中的作用。此外,從東亞各國的發展經驗來看,自發的產業升級往往是一個緩慢的漸進過程,而外部沖擊則有可能扮演加快這個進程的“催化劑”角色。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中國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在遭遇外部沖擊和內部壓力的同時,也面臨實現產業結構升級的巨大機遇。如何將這種外部沖擊轉變為產業升級和發展的動力,東亞經驗同樣值得關注。
為了更好地了解東亞經濟體在產業升級和發展歷程中的關鍵事實和政策經驗,2014年4月16日至18日,我們在復旦大學舉行了以“經濟發展與產業升級:東亞與中國”為主題的國際學術研討會,來自日本、韓國、中國臺灣、中國香港等東亞多個國家和地區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結合東亞經濟體在發展歷程中產業升級的歷史事實和政策經驗,對中國的產業升級,特別是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產業升級的發生機制和可能的政策選擇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交流。
這本集子收錄了參加本次國際學術研討會的學者提交的10篇論文,分別從韓國、日本和中國臺灣的產業升級經驗,中國經濟的結構調整、發生機制及其影響,以及產業政策設計應該遵循的一般原理等多個角度進行了論述。集子的出版既是對本次會議研討的一個總結,也為后續研究提供了一個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