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簡介:《石器時代的經濟學》,薩林斯著,三聯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該書重新發現石器時代實際是一個豐裕的社會,人們能夠滿足自己的需求,還組織起一種受親屬關系和社會權力等級影響的家戶生產模式。不僅在生產方面,原始社會的交換活動也和宇宙神話、社會規范等價值體系緊密結合在一起。
受經濟人類學家波蘭尼的影響,薩林斯參與到了形式論與實體論的論戰中來?;诮洕祟悓W的實體主義觀點,薩林斯認為,人的生產活動體系承載了整個文化結構,物質理性是植根于文化體系里的,是由人們之間的關系所構成。因此,生產活動與人們之間的復雜關系嵌合于社會文化結構這一思想也就成為了《石器時代的經濟學》一書的理論脈絡?;诜俏鞣缴鐣ㄈ珈碀拖耐耐林┑难芯?,薩林斯闡釋了生產模式與互惠、親屬以及政治制度的關系。從這些紛繁復雜的關系中,我們看到了一張陽光與風雨交加的“石器時代”圖景。在本文中,我們嘗試對這些關系與圖景作一般意義上的解讀。
貧窮與富裕:對資本主義經濟生產方式的反思
現代社會的貧窮是資本主義文明的產物。薩林斯認為盡其研究的非西方社會是“原始(原初)”而“豐裕”的。所謂的“原始”即相對于資本主義社會之下非西方社會里普遍微少幾近貧乏的物質財富,而“豐裕”卻是這些社會里人們的合理的生產方式和較為積極的心態。薩林斯用大量篇幅和統計數據解釋了為什么非西方社會里的人們安于貧乏的物質生活。事實上,部落社會的生計方式主要是采集、游獵或游耕。這種生計方式的最大特點就是頻繁地遷徙,為了生活和遷徙過程的便利,繁重的物品也就成為了累贅。“對于游牧民來說,游動性和財富的積累是截然相對的……物品運輸的相對便利性超過其稀缺性或勞動價值,也決定了他的實際價值。”也就是說,人們為了追求人身的自由,甘愿看低和放棄貴重的財富。“他們(指雅甘人,南美印第安人一支)厭惡擁有任何一件和所有物重樣的物品,要的只是‘自信的表現’。”這些“自信的表現”在原始社會中顯得十分重要,體現于人人敬重的地位以及過人的工具制作本領,甚至在打獵過程中的勇猛表現。因為這些“表現”直接涉及到人們未來幾天的食物來源以及部落群體的穩定。而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部落社會人們對財富的“不屑”態度和資源積累意識的缺失恰是與生存環境的合理互動。因為頻繁遷徙的生存方式使得人類對自然環境的變化十分敏感,在這種社會里人類的生存絕對的依賴于環境。人們物質上對環境的依賴促使了心理上對自然的敬畏,人類學的“萬物有靈”理論依據于此。薩林斯在文中便沒有直接涉及環境可持續的問題,事實上沒有物質財富觀念的社會對環境的保護意義更大。
從另一個層面,薩林斯極力反思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觀念。在生產方式上,薩林斯結合馬克思對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論述,分析了工具與人的關系。“工具并非簡單地為了個體使用而設計,而是人類身體的人工延伸,是身體的附屬物,用以提高身體的體力優勢;或用以完成人類徒手難以實現的最后工具。在這里工具傳遞出來的是人的能量和技巧,而非工具自身的。但是,最新的技術發展顛倒了人與工具之間的這種關系。誰才是工具已經變得真假莫辨了”。而在這個最新技術的社會里,當人們大張旗鼓慶祝機器終于替代人工,經濟效益幾十倍增高時,大量饑餓與災荒的消息卻不絕于耳。人們不得不為著填飽肚子長時間的干著超過自身能力的活。在這個表面上物質財富極大豐富的世界里,貧富差距的溝壑一眼能辨。這里充斥著饑餓、哭泣、戰亂……所以薩林斯總結出了段首的論斷:現代社會的貧窮是資本主義文明的產物。在第一章的結尾,薩林斯對這些反思進行了理論上的升華:文化一次又一次地違背了生命法則的底線,走向一次又一次的勝利……人類前進的每一個腳步都使他雙倍遠離自己的目標。這些文化結構既是政治的也是經濟的,既是權力的也是財富的。這些結構具備實際意義,是技術發展的必要組成,但它們在豐裕社會的同時,也調整了財富的分配,區分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世界上最原始的人們擁有極少的財產,但他們一點都不貧窮。貧窮不是東西少,也不僅是無法實現目標;首先這是人與人的一種關系。貧窮是一種社會地位。他自文明而誕,馬上就成了階級之間可惡的劃分。
分散與聚合:親屬關系與家戶生產模式
薩林斯用兩章的篇幅討論了原始社會經濟生產的低度與高度模式以及與之相對應所形成的分散與聚合的社會架構。薩林斯認為原始社會的經濟基礎是反社會的(antisociety),這個反社會的性質體現在原始經濟的生產目的是生計,而不是交換。家戶生產模式是薩林斯在本書中討論的重要概念。在文中,家戶事實上是一種生產單位,便不是現代社會中的家庭單位。家戶是一種?。╬etite)經濟。這里的“小”是相對于部落社會作為一個經濟整體的“大”而言的。家戶經濟之“小”體現在家戶全身心投入生產,完全掌握勞動力的配置和使用,全權決定經濟目標,家戶本身的內部關系,比如夫妻關系、父母和子女關系,構成了社會生產的主要關系。這種“小”經濟的典型特點是具有離心力,因為具有內部的穩定結構,無需依靠外部的扶持。在離心力的作用下,各個生產單位就為越離越遠,整個社會呈分散狀態。因為生計生產的經濟對資源的利用率低,勞動力數量與生產能力成反比,于是形成了低度生產模式。這似乎只是薩林斯對原始社會經濟生產的合理假設。事實上,部落社會很少出現支離破碎,老死不相往來的情況。每個社會其實是一個整體,薩林斯認為,這種整體性質的維系靠的就是親屬關系。“人際親屬網絡會以各種方式催動家戶剩余勞動,并且它們也不同程度上遏制了家戶生產模式固有的離心運動。”親屬制度之所以能夠推動生產模式由低度向高度轉變,主要的動力就是親屬間的“互惠”?;セ菔堑葍r禮物交換的過程,而這些交換的禮物來自于高度生產的家戶經濟體系下的產品剩余。將親屬制度類推到原始政治關系,酋長事實上是一個比較大的家戶生產單位中的親屬成員,酋長參與大家戶里的互惠關系,通過互惠不斷提高自身權利和地位,事實上也就維系了其在家戶里的政治地位。如美拉尼西亞的大人物制度和北美西北海岸印第安人的夸富宴。這種互惠關系有效地抑制了處于低度生產的“小”家戶的離心運動,把部落社會整合成為一個為維系這種關系而進行高度生產的有序的整體。
戰爭與和平:禮物交換與社會關系
正如列維—斯特勞斯所言,交換是和平解決的戰爭,戰爭是交易失敗的結果。禮物是原始社會達成和平的方式,而在現代社會,和平則需要國家來維系。薩林斯從莫斯《禮物》一書中的政治觀點出發,延續家戶高度生產模式的政治制度,將禮物交換與政治變幻相聯系。從而得出禮物即為社會契約的結論。薩林斯將原始社會的禮物契約與政治哲學家們的社會公約進行了比較。認為與文明社會公約的強制性個體服從整體不同,原始社會的禮物契約更具有自由精神。它是人們之間或團體之間相互聯結的互惠關系,“群體之間因交換而結盟,相安無事,而非惴惴終日”。正如莫斯的觀點,原始社會一直抗爭著每個人反對每個人的戰爭,永遠在尋求著和平的契約。薩林斯主張原始社會的物質層面的交換在沒有涉及廣泛的經濟利益之下都在進行著政治上的協調。在這個意義上,禮物是一種社會政治關系的啟動機制。
除了作為政治關系的啟動機制外,禮物還充當著其他社會關系的啟動機制。就交換的實踐和社會分工而言,原始社會的交換很大程度以再分配的形式進行,如上文所提到的夸富宴。交換與生產彼此聯系在一起,即使是負責再分配的主體也是生產與交換的統一體。而現代社會交換與生產彼此相分離,人們之間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彼此之間的聯系僅為所需匱乏之時。
此外,在原始社會中,互惠與親屬關系的確立有著直接的聯系。“兄弟”很重要。“在一個?;疾蛔愕纳鐣?rdquo;,貧困與匱乏使人變得慷慨,然而這在親屬社會和親屬道德中更為盛行,也更好理解。原始社會里的互惠更多的體現于物質的交換,這與原始社會的生計方式有關。物質的贈于體現了贈物主人的慷慨,也體現了贈物人與被贈之人的關系。對于互惠的分析,薩林斯提出了一個較有洞見的概念,即互惠結構。他根據互惠的連續性,將互惠分為三種:慷慨互惠、等價互惠和消極互惠。并根據親屬距離的由近及遠將其串聯成一個同心圓的社會關系網絡:家——世系區域——部落區域——部落間區域??梢哉f,這個互惠親屬結構是我們理解原始社會區域關系的最直觀的方式。
道義經濟與理性交換
這是一本利用人類學方法,透過他者,反思自身的力作。石器時代的經濟學中除了石器時代的生產方式值得深究外,還有一個極為重要的經濟學主題——交換。文中,薩林斯不止一次將交換作為社會關系的啟動機制作為理論分析的核心:交換不僅轉變了原始社會的家戶生產方式,而且連接了不同的親屬結構和政治層次,進而無意識地規劃了整個社會的關系網絡。交換之所以是原始社會關系形成的重要手段,其原因是交換的范圍比較廣泛。依據交換內容對象的不同,可分為物質性交換(如商品等)、社會性交換(如和親、權力等)和符號象征交換;從交換所賴以立足的社會關系基點看,有直接交換、間接交換以及內部性和外部性交換;從交換主體的角度看,有主動性、被動性交換以及支配性、依附性交換;從交換結果上看,則有等價性和非等價性交換以及破壞性和建設性交換,等等。在現代市場經濟體系下,交換的基礎是資源的稀缺性,交易目的是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在原始社會中,交換基礎卻是基本的社會關系,交換的目的是互惠。如在斯瓦伊人社會,交換的基礎就是親屬關系。與市場經濟的利益目的性不同,原始社會的交換更多的是一種道義性經濟。這里的道義就是親屬、宗教、道德倫理的概念化。根據薩林斯所提出的互惠的親屬距離觀念,我們可以說原始社會的交換事實上是一種理性的行為,而這些行為的深層意義就是維系自己的社會關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