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簡介:《信用論》,陳新年著,經濟科學出版社,2018年3月出版。該書從幾個關于信用的概念之爭入手,以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性、緊迫性為起點,回顧了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基本歷程,對現狀和取得的初步成效做了清晰的梳理,并對當前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出現的偏差和問題進行了深刻剖析,在借鑒國外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國情,提出了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方向和原則。從第九章到第十三章對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幾個重要節點和領域如央行征信中心、公共信用信息平臺、行業信用體系建設、區域信用體系建設和職業信用體系建設做了更深入地闡述。本書很多觀點和主張對我國目前正在開展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以及2020年后規劃時期如何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都有很大的指導意義和參考價值。
信用體系建設雖然開展多年,但是一直感覺缺乏經濟學者的探討和深入研究。前一段時間,拜讀了發改委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新年老師積淀多年的學術代表作《論信用》,頗有啟發。
陳新年老師是信用體系建設領域的老前輩,長期從事發展戰略和宏觀經濟政策研究,重點研究領域是收入分配、消費和信用。曾經擔任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經濟研究所信用研究中心主任,在社會信用體系啟動之初——1999年朱镕基總理批復人行“個人信譽公司同意在上海試點”——就開始跟蹤和研究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各地調研,國外考察、撰寫報告,發表了大量的研究報告,提供政策建議,起草國務院相關文件,歷經二十年。
陳新年老師對社會信用體系的真實情況非常了解,而且保持了專業學術研究的客觀、中立和嚴謹。對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職業信用、信用建設模式等主題的研究,有好的專業價值和政策價值。該書針對社會信用體系,很多觀點鮮明,符合常識和經濟學基本邏輯,比較全面和系統。
陳新年老師在文中提出一些觀點,非常值得相關朋友思考和討論:
(1) 檢驗開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成效如何的唯一標準就是社會信用環境改善程度。
(2) 信用體系和征信體系在內涵上并沒有什么不同。
(3) 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政府主動充當第一推動力,堅持市場主導的大方向。
(4) 發揮信用行業協會對信用服務機構的自組織、自管理和自約束的作用。
(5) 職業信用建設不僅有助于創新和加強政府社會管理,并且有助于擴大就業和人力資源管理科學化。
(6) 信用信息開放是社會信用體系建立的重要基礎和前提。
(7) 區域征信體系建設中,政府不要直接接入商業運作,要重視信用服務業的發展,而不是片面追求數據平臺建設。
(8) 當前信用服務產業呈現的是供需雙重不足,并已經開始惡性循環,信息的分割與壟斷構成信用服務業發展的巨大障礙。
我和陳新年老師接觸不多,一起參加過幾次研討會,感覺其治學嚴謹,沒有一味地迎合,保持了學者難得的獨立性和專業性。
簡而言之,社會信用領域出書不少,很多都是泛泛而談,空洞無物,缺乏經濟學常識和理論的積淀,往往對信用體系建設價值不大。 而《信用論》是我目前看到關于社會信用體系方面非常專業的一本書,也是這個領域最好的書之一。
當下,無論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還是征信體系建設,都多多少少遇到了一些困難,尊重市場機制和專業人才、尊重經濟學常識應是解決問題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