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簡介:《新經濟秩序-全球經濟未來20年》,杰拉爾德·萊昂斯著,中信出版社,2016年4月出版。該書從經濟、金融、政治、軍事、軟實力等諸多方面詳盡分析了全球經濟正在發生的、將要發生的變化,這些變化意味著什么,以及全球經濟未來必須面對的挑戰和機遇等。全書觀點明晰,雖是經濟學家的視角,但娓娓道來,生動明快,適合作為了解全球經濟現狀與走向的普及讀物來閱讀。
亞當·斯密在1776年發表了一部重要的經濟學著作《國富論》,這是現代經濟史的開端。從這里開始,人類經濟史猶如一艘小船從內河的河口沖進了波濤洶涌的大海,不斷經歷社會經濟的發展、繁榮、泡沫、衰退、崩潰、恢復。本書的主線就是在人類社會這種循環往復的經濟周期中找尋21世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路徑與可能性。
富蘭克林的一句名言是“除了死亡和稅收,沒有什么是肯定的”,現在這句話也可以改成“除了死亡、稅收和金融危機,沒有什么是必然的。”即使這樣,世界經濟的修復能力仍然讓人瞠目,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時,世界經濟規模是62萬億美元,到2012年本書成書的那一年,已經攀升至72萬億,而到了2018年,這個數字已經變成了80,并且中國和美國的經濟總量占到了其中的40%。實際上,全球超過一半的經濟體在08年那場經濟危機后,都保持了原有的生活水平甚至還有提升。從數字上看,世界經濟危機似乎已經從不可治愈的“癌癥”變成了稀疏平常的“感冒”,但感冒并不意味著不致命,隱藏在暗處的“黑天鵝”與“灰犀牛”仍然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命門。
第八章“21世界的經濟政策”是本書最重要的一章,論述了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基礎特征,這些特征中既包括了高效的公共服務部門、福利體系、稅收體系、法律制度、創新環境、財稅政策,也包括了軟硬件基礎設施、融資渠道與成本等等。從理性的角度來看,在全球化下,各經濟體如能逐一建設上述經濟基礎,似乎可持續的強勁增長將變得永續,并一勞永逸地解決“黑天鵝”與“灰犀牛”。但事實上卻近乎幾無可能,一些顯而易見的原因在于:
第一,各經濟體的“自私”本性使然,更通俗地說,就是國家利益至上。在危機中,某個經濟體為抵消即將到來的或者已經出現的經濟衰退所實施的財稅政策與貨幣政策從全球角度來看未必是最優解,各經濟體這種無意識的“以鄰為壑”式調整,讓世界經濟變得更加無序與狂暴。在經濟低迷的環境中,一些積極的、有利于特定經濟體的刺激政策,往往伴隨著“輸出通縮”或者“輸出通脹”的反對聲音,其結果是相鄰經濟體為避免自身經濟受損,被動跟隨各種財稅政策或者貨幣政策。
第二,反周期財政政策的濫用沖動。在經濟繁榮時,往往意味著稅收上升和在福利以及失業人口等非必需領域的支出下降,這時的政府應該做長遠考慮,節制政府開支,以存留未來經濟和需求疲軟時的回旋余地,然而不幸的是,政治往往著眼于短期。阿根廷似乎是這個故事的天然注腳,在19世紀末的世界金融中心倫敦城中存在諸多爭論,其中之一就是阿根廷與美國這兩個新興國家,哪個有更好的潛力。那時的布宜諾斯艾利斯被稱為南美洲的巴黎,然而過度的繁榮讓政府失去了對經濟實施前瞻性的規劃和監管,當1873年拉丁美洲債務危機發生時,阿根廷的財政政策已經走入死胡同,隨之而來的崩潰讓阿根廷被人迅速遺忘。
第三,“無法動彈”的經濟體讓世界經濟的“蝴蝶效應”更難掌控。被捆綁于特定經濟體內的小經濟體往往失去了自主調節的自主權,這種“無法動彈”的小經濟體變成了世界的大麻煩。比如歐盟內部的希臘,原本《馬斯特里赫特條約》是歐盟的一條護城河,其本質上讓滿足條約的歐洲國家擁有相近的財政乘數,以便歐盟央行實施統一的貨幣政策,2001年希臘通過高盛作假讓這條護城河失去了防御作用的同時,希臘也因此在危機即將爆發時無法靈活的自主實施財稅政策與貨幣政策,最終釀成了世界的大麻煩。
英國作家狄更斯1859年發表了作品《雙城記》,這是一部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所寫成的長篇歷史小說。這部小說的開篇是這樣的一段話:“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蠢的時代;這是信仰的時代,也是懷疑的時代;這是光明的季節,也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我們應有盡有,我們一無所有;我們正在直登天堂,我們正在直墜地獄。”這段150年前的話語無疑是對這本書最好的注腳,也是對我們所處時代的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