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簡介:《貨幣理論與政策中的自然利率及其估算》,李宏瑾著,經濟科學出版社,2018年12月出版。在價格型貨幣調控模式下,中央銀行將以短端(主要是隔夜)利率作為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通過公開市場操作等手段使市場利率接近目標水平,從而實現物價、產出等貨幣政策*終目標。自然利率,正是利率決策需要盯住的實際利率“錨”,能夠為設定基準政策目標利率、評價貨幣政策的松緊程度、制定貨幣政策提供合理可靠的參考依據。深刻認識自然利率的理論內涵并對其進行準確可靠的估計,對順利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和價格型貨幣調控方式轉型,做好新常態下的利率調控具有重要的理論和政策指導意義。
在貨幣經濟學理論上,我實是外行;在宏觀經濟學理論和以及改革中的中國宏觀經濟運行問題方面,自己最多也只能算是一個票友。只是數年前在研究哈耶克與凱恩斯的理論論戰時,我曾研讀過魏克塞爾(Knut Wicksell)的《利息與價格》,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貨幣三論”(《貨幣改革論》、《貨幣論》、《就業和貨幣的一般理論》),以及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的《貨幣與信用理論》和哈耶克(F. A. von Hayek)的《價格與生產》等其他文著,注意到圍繞“自然利率”和“實際利率”與商業周期之間關系問題而發生的理論論戰,并相繼寫了一些學術論文和專欄文章。
盡管這些年來自己一直在默默研讀貨幣理論、貨幣思想史和貨幣史方面的著作,但是對“自然利率”這個魏克塞爾所創生的概念(之前約翰•洛克等古典經濟學家曾使用過這個概念,但還不是在現代“貨幣與商業周期”以及宏觀經濟運行意義上使用的)以及20世紀90年代后西方經濟學界對“自然利率”的“復興研究”乃至對一些國家的“自然利率”的各種估算,并沒有進一步跟蹤關注。
閱讀《貨幣理論與政策中的自然利率及其估算》后,我才發現這是一部我期盼已久的著作,一部且極具理論功底和現實意義的經濟學著作;既是一本貨幣理論思想史,也是世界各國央行的貨幣政策的沿革史,更是指向把未來央行的貨幣政策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一種理論嘗試。這部著作不但具有經濟學的理論意義,而且直接指向與現代國家央行的貨幣政策的實際操作。從這部著作中,我也看到新一代中國經濟學人的理論進步,乃至未來中國理論經濟學發展的希望。
學過經濟學人都知道,貨幣理論是經濟學中最艱深難懂的一部分,而貨幣及其貨幣制度,也是現代社會中市場經濟運行乃至經濟學理論中的一個軸心或言中心問題。有市場經濟,有文明社會,必須且必定有貨幣。沒有貨幣做市場中產品、勞務和財產交易的媒介,就還構不成市場,還構不成市場經濟。到了現代社會,幾乎人人天天都與貨幣打交道,甚至可以認為人們須臾離不開貨幣了,但是,貨幣的本質是什么,貨幣當采取什么形式,一國采取什么樣的貨幣和銀行制度,乃至貨幣在經濟運行、經濟增長和人們福利增減中的作用是什么,卻似乎是永遠爭論不清且永無定論的問題。且不說在古典經濟學時期就有對貨幣的“貨幣金屬論”與“貨幣名目論”的不同理解,到近代又有“銀行學派”與“通貨學派”之爭,自魏克塞爾提出“自然利率”的概念后,在其理論基礎上又產生了貨幣理論問題中的凱恩斯學派、奧地利學派和瑞典學派等。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又出現了以弗里德曼為代表的“貨幣學派”、新古典綜合派、后凱恩斯主義以及新凱恩斯主義的貨幣理論,等等。不但不同的經濟學家和經濟學流派對貨幣理解不同,乃至對貨幣的職能,貨幣在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以及要采取什么樣的貨幣制度,政府要不要有貨幣政策,以及政府當采取什么的貨幣政策等等問題,所見各異,且一直存在著激烈的爭論。以至于可以認為,在經濟學諸領域中,可能沒有比對貨幣問題爭論更大、更多、且更持久的問題了。
正因為在經濟學理論乃至各國經濟實際運行中的貨幣問題極其復雜,一些當代世界歷史上的偉大經濟學家如魏克塞爾、凱恩斯、費雪(Irving Fisher)、熊彼特(Joseph A. Schumpeter)、米塞斯、哈耶克、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怂梗↗ohn R. Hicks)、托賓(James Tobin)、帕廷金(Don Patinkin)、古德哈特(Charles Goodhart)、泰勒(John Taylor)等等都出版過貨幣經濟學的專著和文集。到20世紀后半期,各種各樣貨幣經濟學、貨幣銀行學、貨幣金融學的教科書也在各種語言中不斷出現,也出現了多種多樣的貨幣理論思想史和貨幣金融學說史等專門著作。在中文中,目前就翻譯出版了英國經濟學家勞倫斯•哈里斯的《貨幣理論》(中國金融出版社1989年初版,商務印書館2017年修訂版),國內學者劉絜敖先生也曾撰寫過《國外貨幣金融學說》(中國金融出版社2010年出版)、樊苗江、柳欣也有《貨幣理論的發展與重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等等。任何一個學過經濟學乃至教過經濟學的教師真正進入了貨幣問題的研究和思考,就會發現,貨幣理論是如此艱深復雜,如此深奧難懂,各學派的理論觀點又是如此撲所迷離。正因為經濟學中的貨幣理論如此艱深復雜,貨幣又是經濟學理論和世界各國現實經濟運行中的一個核心問題,要理解經濟思想史上的一些偉大經濟學家的經濟學理論,已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但是,在這部著作的前幾章,李宏瑾博士用了簡短的篇幅,把經濟思想史上諸多學派的理論及其發展脈絡做了邏輯清晰和精準的文獻梳理和理論回顧,這足以表明作者深厚的經濟學理論功底和縝密的經濟學理論思維。從第四章開始,作者又介紹了大約在20世紀90年代后才在國際經濟學界出現的對一些國家自然利率的估算,及其各種估算自然利率的方法。這說明李宏瑾博士對國際上宏觀經濟學和貨幣經濟學的前沿進展亦有深入的研究和確當的把握。
在20世紀后半期以來,隨著理論經濟學的長足進步,亦隨著世界各國央行制度的不斷完善,各國政府和央行也幾乎無不通過有意識的貨幣政策來“調控”各國的經濟運行。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國際上經濟學界又出現對魏克塞爾所提出“自然利率”概念研究的“復興”,乃至一些經濟學家對少數國家的自然利率進行了事后的估算。盡管如此,到目前為止,世界主要國家的央行并不是按照“實際利率”與“自然利率”背離和波動來調節一般價格水平,即按照“魏克塞爾規則”來制定具體的貨幣政策(按照本書的研究,1930年代瑞典央行曾嘗試用魏克塞爾規則來確定物價水平穩定的目標)。
這可能主要是因為“自然利率”與“潛在產出”一樣是一個不可觀測的量,而目前只能用一定的方法進行“事后”的估算,且按不同方法對各國不同時期的自然利率的估算的差異也很大。尤其是在中國這樣一個從中央計劃經濟轉型而來的半市場經濟體中,按照不同方法和不同的“選取指標”來對改革開放以來一定時期自然利率的估算差異竟是如此之大。既然在各國的自然利率水平的估算方面有如此巨大的差異,那在央行貨幣政策的具體操作層面,在目前乃至在未來可預見的一段時間里看來還不可能根據“實際利率”圍繞“自然利率”的上下波動來制定現實的貨幣政策。實際上,在目前世界各國都在實行已與黃金完全“脫錨”的純粹法定信用貨幣的制度安排中,各國央行的貨幣政策一般并不僅僅是維持單一的通貨膨脹目標(更不用說遵守物價水平穩定的“魏克塞爾規則”了),而是遵從“穩物價”和“穩就業”(穩經濟增長)的雙重政策目標——盡管西方發達國家的央行自20世紀80年代后已經放棄實行了多年的以調控貨幣供應量來調控經濟運行的貨幣政策規則,而以調整實際利率作為對經濟實施宏觀調控的主要手段。這意味著各國央行實際上都在努力遵守著“泰勒規則”(Taylor’s rule)而制定“相機抉擇”的貨幣政策。
在目前中國經濟社會轉型的特殊發展階段上,盡管整個經濟基本上已經市場化了,以營利為目的的私有企業已經占國民經濟的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還是來政府的發展目標,且國有企業的資產和國有商業銀行的資產仍占國民經濟中的大頭,各類企業、家庭和個人乃至地方政府與銀行和金融機構的借貸行為還與此特殊的制度安排有關。加之,目前中國央行在制定貨幣政策時無論是在目標方面還是在手段方面均實際上還缺乏獨立性,因此,要按照理想的“實際利率”圍繞“自然利率”的上下波動來制定貨幣政策,對中國來說目前還只是一個遙遠的可能性,現在也還只能停留在理論探討層面。
從世界范圍來看,到了20世紀80年代后,隨著電腦互聯網和手機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世界各國都在快速地發生貨幣的“去紙幣化”,隨即世界各國迅速地進入了互聯網電子數字記賬貨幣時代,——如在大多數國家中流通中的現金即M0占廣義貨幣的10%還不到,大多數國家都在5%以下。在這個以互聯網電子數字記賬貨幣為主的貨幣制度的新時代,世界各國尤其是中國的整個經濟與銀行體系的運作實際上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貨幣的創造機制也顯然與金屬貨幣時代乃至金本位制的紙幣時代有很大的不同。在目前世界各國的貨幣基本上都變成了與貴金屬完全脫鉤的無錨計算機和手機互聯網的數字記賬貨幣時代,各國央行如何制定貨幣政策,如何增發基礎貨幣,如何調控利率,乃至商業銀行是如何創造“內生貨幣”的,實際上都變成了一些新的理論與現實問題。在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各國貨幣制度逐漸趨同的新時代里,《貨幣理論與政策中的自然利率及其估算》便具有了十分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節選自《從“自然利率”到“實際利率”》,原文載于FT中文網,作者李宏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