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ource id="ttm5p"></source>
    2. <source id="ttm5p"></source>

        經濟學書刊熱點
        當前位置:首頁 > 經濟學書刊熱點
        評《高尚的經濟學》
        時間:2019-01-07       稿件來源:搜狐財經
            書籍簡介:《高尚的經濟學》,(英)黛安娜·科伊爾著,中信出版社,2016年7月出版。該書指出,經濟學并非高深莫測、晦澀難懂的學科,而是激情盎然、妙趣橫生的經濟生活指南。本書將經濟學內在的深刻原理與奧妙之處娓娓道來,是一本通俗易懂、系統規范地闡釋經濟學的著作,讓我們學會像經濟學家那樣思考。經濟學早已不是一門沉悶的科學,經濟學的研究領域一直在不斷拓寬,研究主題也在不斷深入。但是,經濟學界外部很少有人注意到這些變化,本書恰好彌補了這一缺憾。本書還讓我們清楚地了解經濟學家在思考和研究什么問題,有助于我們更全面、深入地理解經濟學和經濟學家。 本書主要包括如下內容:第一篇從當前的歷史研究、經濟地理學和增長理論的視角,探討經濟發展最基本的問題——國民財富;第二篇從經濟發展談到經濟運行的細節問題(即微觀基礎);第三篇談及個人經濟決策如何融入世界。本書適合所有想了解經濟學、對經濟學和政策感興趣的人士閱讀。
         
            曾幾何時,主流經濟學因其精美嚴謹的體系, 逐漸獲得了“社會科學的皇冠”之美譽, 甚至遇到社科同行們的不平而被稱為“經濟學帝國主義”。從人類歷史來看,經濟學從未如當下這樣遭受公眾的質疑和不屑。一方面,在告別新千年轉折點的全球經濟“大同”夢想之后,紛繁而至的金融危機打破了“新增長黃金時代”的夢想,使得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都面臨復雜而棘手的難題;另一方面,經濟學在解決現實發展困境和防范危機方面,所做的努力似乎并不盡如人意。
            經濟學家曼昆在《作為科學家和工程師的宏觀經濟學家》一文中認為“上帝將宏觀經濟學帶到人間,并不是為了提出和檢驗優美的理論,而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當學科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拉大時,經濟學家也不得不直面現實的挑戰。
            例如,金融學作為“經濟學皇冠上的明珠”, 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遭遇了更加嚴厲的反思。2015年1月,美國金融年會(AFA)主席路易吉·津加萊斯(LuigiZingales)提出如何認識“金融有益社會”這個似乎不用質疑的命題,對一 個 專業的經濟學家來說,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明顯的。畢竟,已經有很多理論從很多角度解釋了金融起到核心的作用。盡管如此,大部分人可不這么認為。搞學術的人有無視‘烏合之眾’的觀點的傾向(Sapienza和Zingales,2013)。畢竟,我們是這門深奧宗教的牧師,只有我們理解學術用語,理解理論所揭示的真理。據此,我們幾乎總是處于公眾的鄙視之中,但是我們拒絕接觸這種想法,不去思考產生那些情緒的任何一個原因。作為金融學學者,我們應該深切地關心社會大眾是怎么看待金融業的”。
            應該說,圍繞對經濟學的反思,在眾多極具思想性、使命感和前瞻性的論著與文獻之中,戴安娜·科伊爾所著的本書,可謂兼具宏大視野與縝密邏輯的代表。該書分為三篇:財富與貧困的秘密;個人能否自由選擇;自然、市場和社會。作者也認識到,當然,我們經濟學家還是需要接受點批評的。經濟學家中善于溝通的人太少了,所以我們總是不能把豐碩的研究成果昭告世人。我承認許多經濟學家只習慣說一些乏味的術語,但是實際原因遠非經濟學家不擅長公關這么簡單”。
            作為起點,該書第一篇旨在通過觸摸東西方歷史演變的脈絡,試圖用經濟學視角與方法來探究增長與變革的內在機理。作者認為,現代經濟學的一個貢獻就是通過衡量理論與歷史的不符來證明理論是錯的,反之則是對的。而這種方法之所以可行,是因為這些經濟史學家應用了統計學方法并借助于計算機運算能力,對散落在全球各個角落的圖書館里的那些塵封已久的數據進行收集和處理”。例如,作者認為,麥迪森和其他經濟學家通過收集各國歷史上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數據,以及其他換算的可比指數,發現雖然 1800年前后西歐才通過經濟加速遠離非西方陣營,但1400年之后的真實生活水準已經逐漸超越中國代表的東方經濟體,這與許多學者的觀點并不相同,不過似乎獲得了數據分析的支持。
            在此過程中,技術進步顯然是一個重要因素,作者提到“身為牛津大學和斯坦福大學教授的保羅·大衛創造了一個新詞‘科技近視’(Technological Presbyopia),就像中年人在看近處的東西時發現自己遠視,而看遠處的東西時又因為近視而看不清一樣,人們總是過高估計新技術的短期作用,期望立竿見影,卻低估了其的長期影響,而這種影響往往是革命性的”。同樣,作者認為增長的根本目的是解決現實中的矛盾,這也是激勵經濟學家進行實證研究的重要因素。無論在過去,還是在全球化浪潮中的今天,如何更好地應對貧困與不平等,都是經濟學擺脫“庸俗學科與金錢奴隸”的重要著眼點。雖然經濟理論在應用于政策設計方面有很多令人不滿之處,但新的增長模型、計量經濟學技術與可用數據,或許會使政策設計更有助于消除貧困。
            該書第二篇的核心內容,實際上就是經濟學如何回歸人性的問題。書中提到,經濟學的重要奠基人、18 世紀啟蒙運動哲學家休謨說,他想“用人類日常行為來剖析人性”,并“根據經驗得出結論”。經濟學的目的仍然是剖析人性,而非狹隘地研究賺錢。在當代學者中與之類似的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希勒教授也是理想主義者,他相信人性的光輝,認為可以通過技術安排為公眾的利益重塑金融業,把金融業作為人類財富的管理者,通過公眾的廣泛參與,讓金融業為人類社會的良性發展服務。全民的廣泛參與也會打破金融的精英權力結構,使得金融民主化,并實現財富的公平分配。
            從第一篇的宏觀與長期視角,轉換到第二篇的微觀視角,實際上并不容易。應該看到,宏觀經濟理論的諸多分支都面臨亟須重構微觀基礎的挑戰。作者生動地展示了微觀經濟學的普及障礙,即“阻礙大量學生主修經濟學的障礙,是強迫初學者接受所有那些難以置信的關于人類行為的假設”。當然,在研究人類行為和社會時,經濟學家不能容忍不精確、異想天開或者討巧的空想”,作者覺得,這恐怕也是經濟學不流行的原因”。
            “GDP 能夠有效地衡量幸福嗎?經濟增長能使我們快樂嗎?”這些問題都使得“冷冰冰的經濟學”逐漸回歸“人性的經濟學”。書中談到,在近半個世紀里,經濟學都沒有探討過價值問題,而在最近,快樂議程正在把道德重新納入經濟辯論的范圍以使經濟學人性化”,然而矛盾在于,過分強調人性化的經濟政策是失當的”,作為一種存在瑕疵的衡量標準,GDP 增長又缺乏真正有效的替代者。值得注意的是,豐富的心理學在影響著經濟學模型,諸如在金融學和消費者研究領域,主要是通過對個體行為的再認識。之后,從微觀視角出發,作者牢牢地把握了信息經濟學的悖論與難題,但是他認為多數經濟學家的共識是,雖然市場有缺陷,但是要把經濟效率與人本倫理有效地結合起來,仍然離不開市場機制的作用。
            在經歷了對經濟學的宏觀與微觀審視之后,該書第三篇試圖剖析經濟社會的內在演進邏輯,以及打通從宏觀到微觀、從微觀到宏觀的阻滯。經濟學的社會性與構成社會的個體的人性相結合”,經濟學與政治學、社會學的銜接”,再加上技術與制度要素的內生動力,共同組成了作者對經濟學重現“高尚”的期望與理想。
            書中提到,弗農·史密斯認為經濟學秩序就是“一個沒有經過設計的生態系統在文化和生物進化的過程中產生……即便不能清楚地將各種規律表達出來,人們還是能夠發現并遵循這些規律。這就是蘇格蘭哲學家的智力遺產,他們描述并且解釋了他們所看到的社會和經濟秩序”。這頗有些“畫龍點睛”地指出了經濟學家追求的某種本質,即“在仿佛無序的狀態中,追求自然演進秩序之美”。為了達到這些目的,新制度經濟學、公共選擇理論甚至文化要素的作用,都被引入經濟與社會的綜合分析框架中。
            由于數學運用導致的經濟學“自閉”,以及基于政治因素的批評,在很長時期內似乎并未引起主流經濟學的回應。但從積極的態度來說,當前經濟學正在自我改變與修復。例如,計算機革命對經濟學具有“翻天覆地”的影響,尤其使得微觀實證分析變得如此“美麗”,使得經濟社會研究逐漸能夠轉換為“實驗室模擬”的場景。當宏觀現象能夠更好地與不協調的個體決策聯系起來,新的分析方法與計算機能力綜合起來,經濟學仍將保持令人興奮的學科特征。
            總的來看,經濟學方法論相比古典理論時代并沒有根本性的變革,但其應用領域已經變得如此廣泛,也“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穩健的分析以及政策發生作用的證據,并因而改善了政策”。之所以不被人所“理解”,原因正如達斯古普塔所言:一方面,是對人類共同經驗的承認;另一方面,是將每個人與他所處的環境分離開來。這才使經濟學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風格,也是它成為一門極難理解的學科的原因。”
            經濟學并不完美,但經濟學家可以在刻板的理性之中,同時追求人性與秩序之美。經濟學的魅力在于其內在演化的生命力,伴隨技術進步浪潮與政策規則的檢驗,經濟學不斷挑戰著人類對社會的認知、對命運的掌握嘗試,就此意義而言,經濟學的所謂“庸俗”與“自閉”,也不能掩蓋其在哲學社會科學層面的“高尚性”特質。圍繞本書的閱讀體驗,或許難以達到完美主義者的預期,也有一些值得商榷之處,但是開啟了我們對經濟學的再思考。無論是學者,還是我們的研究方法,以及作為科研對象的社會與人,都需要擁抱那個亙古不變的“斯芬克斯謎題”——“你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
            (節選自《【推薦讀物】<高尚的經濟學>》,原文載于搜狐網,作者楊濤)
      1. 主管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     主辦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2. 經濟研究雜志社版權所有 未經允許 不得轉載     京ICP備10211437號
      3. 本網所登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 不代表本網觀點或意見 常年法律顧問:陸康(重光律師事務所)
      4. 國際標準刊號 ISSN 0577-9154      國內統一刊號 CN11-1081/F       國內郵發代號 2-251        國外代號 M16
      5.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外月壇北小街2號   100836
      6. 電話/傳真:010-68034153
      7. 本刊微信公眾號:erj_weixin

      8. 校花母狗喷水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