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簡介:《崩潰與救援》,(美)班斯特·內申思著,中信出版社,2018年7月出版。本書對美國股市百年歷史中的重大事件、關鍵人物和決定性瞬間進行了抽絲剝繭般的分析,將帶領讀者撥開歷史的迷霧,踏上一場跨越百年的冒險,揭示五次崩盤如何影響和定義今天的美國,重塑當今世界格局,并為預防和挽救下一次金融危機提供重要參考。大崩潰背后的故事充滿了人性的弱點、戲劇性的崩潰和英勇的救援?;赝麣v史、反思當下,在冷酷的市場面前,這些故事也給現在的投資者、金融機構和政府決策部門帶來了更深層的啟示:重大的崩盤事件如何影響和改變歷史進程?如何*限度地降低或消除下一次金融危機的影響?投資者如何及時識別風險的征兆,保護自己的財富?
股市暴跌往往來勢兇猛,十分恐怖,令人心顫,也會引發經濟和社會動蕩。每一次股市崩盤,都會有無數故事發生。這就好比汽車相撞、飛機墜毀,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股市暴跌直接導致大量財產損失,人們的生活由此改變。同樣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股市暴跌背后的那些真實故事。在絕境中,總有勇士奮起,他們能充分意識到股市低迷的原因,尋找新的契機,警示股民隨時可能發生的崩盤現象,并竭盡全力阻止愈演愈烈的下跌趨勢。
我們投資股市的原因有多種,無論是投資養老基金還是教育基金,都是出于好的目的。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我們投資養老基金,卻給社會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我們投資教育基金,卻創造了更多可以學習的技術。投資所產生的影響遠不止這些。這些投資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利用,解決了許多實際問題,開創了新的產業,世界經濟得以發展。美國投資者可能比世界其他任何國家的投資者都要受益更多。
市場上發生的故事,包括現代股市暴跌,基本上都是些令人神魂顛倒的故事。一些人預見到股市暴跌即將來臨,另一些人卻絲毫未察覺,反而為股票下跌推波助瀾;一些人蓄意制造股市危機,還有一些人則只是愚蠢或魯莽地投資股市。
另一種既讓人著迷又讓人恐懼的故事是,大多數造成股市暴跌的責任人打著為公眾謀利益的幌子去操縱股市。一位總統標榜自己只想獲得更多的權力而不想成為獲取財富的罪犯;一位公務員說,他只想幫助一個朋友渡過難關賺點錢,結果卻虧了錢;一位學者發明了一種巧妙的方法,這種方法本應把大部分風險從投資中擠出來,但卻制造了另一種巨大的新風險;還有一些人口出狂言,認為所有美國人通過投資都可以買得起房子;甚至有人認為,自動化會使股市交易更捷、高效。對于這些人,那些處于崩潰中心的人毫無例外地警告說,他們設定的交易路線是危險的。通過閱讀本書,我們能了解發生在投資者身上的真實故事以及他們的忠告,以便我們在今后投資股市時能留意風險,避免或哪怕只是減少損失。
然而本書的話題并不只是討論某個人在股市中遭遇的陰謀,畢竟股市對投資者的影響深遠。假如一個投資者于1899年12月31日投資1美元給道瓊斯工業指數,那么在1929年華爾街股市風暴到來之前,他的投資收益已經增加到156.88美元。如果那個投資者能避開1987年10月19日那場股市大崩盤,他的1美元投資將升值到202.71美元。如果那個投資者能夠躲過200年那5天的“股市倒霉日”,那么他的1美元投資將變成319.24美元,收益十分可觀。
遺憾的是,股市崩潰的代價不僅是財產損失,它會給人們帶來更多的恐懼感,使人們從此不敢再投資股市,這對創造就業機會和經濟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股市崩潰還會產生不可預知甚至讓人迷惑的諸多問題。例如,20世紀70年代初,人們對股市缺乏信心,紛紛拒絕投資,造成股市持續低迷,這直接導致了1987年10月19日的“黑色星期一”。我們會通過本書了解這些內幕。
即使所有防范措施到位,股市危機也不能避免。股市崩潰是市場運作方式和參與者們共同作用的結果。股市中的人為因素促使人們無休止地沉迷于股市,制造了一個無與倫比的棱鏡,從中可以折射出下一次危機爆發的序幕,盡管危機尚需數年。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往往忘記了以前的教訓。因具體情況的變化,我們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造成股市危機的原因不是單一的,但我們往往認識不到,并因此蒙受財產損失。其實每一次股市崩潰都是許多人為事件聚在一起所導致的,盡管每一次危機都與以往的危機有所不同。就算我們明白這些事實,也做出了很大努力,仍然無法阻止危機的到來,就如同我們不能交通事故。無論汽車性能多么先進,司機開車多么小心,人畢竟是人,也許在組裝成千上萬個部件時,某個重要部件出錯,抑或在操作某個具體部件時失誤,或許兩個原因都有,甚至可能因為某一天的天氣很糟糕,或者司機醉酒駕車,都會產生致命的影響。
我們確信,股市將會再次崩盤,這可以在對股市繼續萎靡的理解中找到答案,盡管五次現代股市大崩盤都驚人地雷同,而且應該教會了我們一些知識。幾次大崩盤的特征都十分相似,一些現象對我們來說應該是顯而易見的,包括股市的大幅升值。準確地講,股市升值的過程和持續回落的過程同樣普遍。在股市強勁的十年里,有兩年的時間,股民大舉買入是很常見的,結果導致股市終崩潰。另外還有一些不那么明顯的共同點,包括我們過度相信我們能理解的新金融措施,結果發現這些措施在股市脆弱的時候注入了不確定性,產生重大影響。政府也會適時出現,通常會致力于“的不平等”,比如以工業壟斷扼殺競爭或濫用杠桿收購。政府往往選擇糟糕的時機進行干預,比如一直等到金融壓力讓政府的支持者們難以承受為止。當外部的催化——通常是自然的或地緣政治的——推動體系超越了臨界點,就會造成股市崩潰。每一次崩潰前經常出現的警告似乎特別有先見之明。我們為什么就是不聽呢?
考慮到共性,我們如何讓自己陷入這樣的境地,使自己確信這次危機不同于以往?通常是因為堅信政府的新策略,認為許多風險已經從股市中被擠壓出去了。
20世紀20年代,投資信托公司承諾對資產進行專業化管理、投資多樣化,認為兩者可以減少或風險,然而恰恰相反的是,投資信托卻增加了風險。20世紀80年代,出現了一種令人驚奇的資產配置的新方法,它被稱作投資組合保險,只要承諾保證一個低水平,之后組合價值就不會下降,然而下降的深度和廣度反而加劇了。30年后,投資銀行家和機構投資者被這種資產配置的方法所誘惑,他們相信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的價值不會跌到某個水平以下。
(節選自《崩潰和救援 美國股市百年跌蕩啟示錄 斯科特內申斯 著》,原文載于中信出版社微店鋪首頁,作者斯科特·內申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