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ource id="ttm5p"></source>
    2. <source id="ttm5p"></source>

        學者動態
        當前位置:首頁 > 學者動態
        戚自科:美國國債的性質在發生改變
        時間:2019-12-02       稿件來源:《第一財經日報?美國經濟評論》
             學者簡介:戚自科,經濟學博士,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研究領域涉及國際直接投資、國際貨幣體系、當代美國宏觀經濟運行及問題等。近期就美國國債的性質發表看法。
         
            美國在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經濟復蘇中,全要素生產率缺乏突破性進展,年率時漲時跌,說明技術創新沒有進入強勁穩健的普及應用階段,在可見的未來,如果還是沒有新興產業的出現來帶動前期沉淀下來的貨幣供給,單靠流通速度下降來對沖通貨膨脹顯然不能長久。
            就在中美貿易談判取得實質性進展的10月11日,美聯儲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突然宣布新舉措,緩解資金壓力。
            美聯儲公告稱,為緩解近日美國貨幣市場上由于逆回購(聯儲的非準備金負債)的增加而產生的持續資金壓力,將從10月中旬到11月中旬開始,每月利用收回的已經到期的政府資助機構和抵押債券的本金(至多使用200億美元,其余的本金將繼續用于購買政府資助機構和抵押債券)購買600億美元的短期國債(treasury bills),那些到期的短期國債將繼續延展,以上操作將至少持續到明年第二季度;同時,在明年一月份前將繼續回購操作,每日的隔夜回購(overnight repo)至少釋放750億美元,期限回購(term repo)每周兩次,每次也保證350億美元的釋放規模,以上兩個措施都是針對美聯儲的資產端的,操作的目的已經在聲明中給予明確,就是保證負債端的準備金余額(基礎貨幣)能夠充足地穩定在到2019年9月初的水平上。
            在負債端,逆回購(reverse repo)仍將持續,確定隔夜逆回購利率1.7%(低于目前的聯邦基準利率1.75%~2%的區間,暗示進一步降息的可能),以每天與每個合格的金融機構交易300億美元為限。
            很顯然,美聯儲有意通過資產端的政府債券購買來擴張放水,而作為縮表主要渠道的美聯儲負債端,其縮表的步伐則在減緩。消息一出,美國貨幣市場上的隔夜回購利率應聲回落,有效聯邦基金利率EFFR和3個月的短期利率與10年期的中期利率之間的倒掛就此結束。
            2008年以來,美國政府債務持續擴張,占GDP 的比例從64%上升到了GDP的105%,居民戶部門債務占GDP 的比例卻持續下降,從2008年金融危機之初的100%下降到了如今的76%,而同期的非金融商業部門債務占GDP的比例只從70%輕微增加到了73%。也就是說,聯邦政府和居民戶部門之間仿佛進行了某種“債務置換”。這種置換的實際操作機制就是如同10月11日公告所述的,在機構和抵押債券到期后,FOMC會利用到期的本金去購買更多的政府債券,以便維持貨幣基數不至于過度收縮。“到期的短期國債將繼續延展”,則進一步突出了美聯儲資產負債表上國債的持續穩定作用。
            從數值上看,美國年度聯邦政府債務占GDP的比例卻已經從1980年到2000年的30%~60%區間,上升到了2010年以來的60%~100%區間;同期的代表資本價格的眾多利率,從有效聯邦基金利率EFFR到10年、30年的美國國債中長期利率,已經集體從1980年到2000年的5%~15%區間,完全下移到2000年以來的0~5%區間里,也即是說,不可否認,所有的利率,不管長短,在近20年的時間里都已經處在一個長長的下降通道當中。同時,如10月11日的美聯儲公告所說,FOMC購買政府債券是直接服務于擴大基礎貨幣的目的的,因此M2的比例值得關注,如圖所示,貨幣M2占GDP的比例也從2008危機之初的48%直線上升到了現在的77%。
            以上現象和近來已然引發了諸多討論的現代貨幣理論(MMT)的一個假設相吻合,即政府債務的實質是貨幣供給,美聯儲可以與一級交易商對敲二級市場回購和證券投資,也可以直接參與財政部的債券拍賣,這與MMT中強調央行的完全直接購買國債是有區別的,但就目前的結果上看,兩者卻異曲同工,利率在長期穩定地下降中,M2也的確大幅增加了。
            政府債務大幅度擴張和利率的變動之間的關系,在傳統理論中是認為到一定規模后,政府越發債,越需要依靠提高利率來增加吸引力,上世紀80年代里根時期的美國債券市場已經證明了這一點,而且當時正是因為財政赤字推高了利率才引發了雙赤字的問題,但是現在這種關系似乎被打破了。政府債務在持續擴張,利率在持續下降。政府債務的債務性似乎已經被信用貨幣性所掩蓋。因為財政平衡至少中短期內在美國是完全不可能實現的。對美國來說這個現象的出現尤其有意義。以前的政府債務也在積累,但在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上,更多對應的是紙幣的投放。
            與此相關的是,美國的貨幣流通速度目前大幅下降(圖一)。從公式上,也能推出貨幣供給增加時,流通速度會下降,但是目前美國貨幣流通速度已經降到了有史以來最低的程度,甚至低于金融大發展之前的上世紀60年代。危機以來的跌幅更是驚人,從2008年之初的1.97下降到目前的1.45,這是市場中存在超額的貨幣供給的典型特征。
            從數據趨勢上講,這樣的下降還將繼續。既然貨幣的發行主要基礎是政府債券的擴張,那么資金的首先使用者就是政府部門,隨著政府消費和投資(基建項目)以及各種保障性支出(養老和醫療)或者軍事支出的進行,貨幣才會流通到整個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領域。流通速度的下降在很大程度上對沖了通貨膨脹的風險,所以目前看來美國勞動市場運行良好,失業率為50年來最低,但通貨膨脹沒有高企。2000年到2008年危機發生前,各種利率也已經處于0~5%區間,但那時的貨幣流通速度并沒有下降,反而在上升,說明那時與目前的情況不同。2000年網絡泡沫破裂后,各種市場交易主體之間的并購交易大行其道,而同期的政府債務占GDP的比例也沒有大幅度提高。
            國債的信用貨幣化帶來的利率下降大環境,和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兩者相輔相成,相互決定。因為在2000年以來形成的世界三級分工體系中,美國承擔的是一個最終消費者的角色,最終消費者所面臨的利率只有下降才能帶來信用的膨脹,從而為世界經濟增長注入基本的需求動力。因此只要全球化過程不發生根本逆轉,美國資本市場上的利率下降就是題中應有之義。
            但問題是,第一,2008年以來的這種下降是由政府債券做“擔保”的,流通速度的劇減,隱形的超額發放,使經濟中積累了大量的未來通貨膨脹的壓力。
            第二,利率下降是有極限的,隨著歐洲和日本的債券分別出現了負利率,貨幣政策似乎正在趨于無效。
            美國在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經濟復蘇中,全要素生產率(multifactor productivity)缺乏突破性進展,年率時漲時跌,說明技術創新沒有進入強勁穩健的普及應用階段,在可見的未來,如果還是沒有新興產業的出現來帶動前期沉淀下來的貨幣供給,單靠流通速度下降來對沖通貨膨脹顯然不能長久。美國經濟史上最長的經濟增長將何去何從,以及是否決定了美國政府在談判中的立場,都是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有趣的是,美國目前發生的政府債務的信用貨幣化和所謂的“債務置換”,這些情況對中國來說反而都似曾相識。
      1. 主管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     主辦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2. 經濟研究雜志社版權所有 未經允許 不得轉載     京ICP備10211437號
      3. 本網所登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 不代表本網觀點或意見 常年法律顧問:陸康(重光律師事務所)
      4. 國際標準刊號 ISSN 0577-9154      國內統一刊號 CN11-1081/F       國內郵發代號 2-251        國外代號 M16
      5.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外月壇北小街2號   100836
      6. 電話/傳真:010-68034153
      7. 本刊微信公眾號:erj_weixin

      8. 校花母狗喷水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