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和國際經驗表明,雖然老齡化在短期內給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增長所帶來的影響并不明顯,但是長期中的影響不容忽視。日本在高增長時期之后,之所以經濟增速顯著放緩,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老齡化帶來了較大沖擊。中國的老齡化進程正在加速推進,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中國的老齡化率(65歲以上人口占比)2001年首次超過7%,正式步入老齡化社會,到2019年已經達到12.6%,逼近14%的深度老齡化社會標準。而且,老齡人口的數量在全世界是最多的,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應對,那么老齡化對中國經濟的沖擊可能比其他國家更大。在中國經濟增速持續放緩,而“兩個一百年”等重要目標的實現都需要經濟增速保持在一定水平的大環境下,很有必要深入研究如何才能有效應對老齡化對經濟增長的不利影響,以促進經濟與社會的平穩發展。
不少學者提出通過延遲退休年齡、調整生育政策、加快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等舉措應對老齡化的影響,這些對策試圖從供給端進一步“挖掘”勞動力。不過,近年來的政策實踐表明,從供給端“挖掘”勞動力的難度越來越大,從需求端入手或許能夠找到長期有效的應對之策。本文將從需求端入手,研究人工智能究竟能否有效應對老齡化給中國經濟增長帶來的不利影響。理論上,人工智能可以通過三條機制減弱老齡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第一,人工智能可以提高自動化程度,從而減少生產所需的勞動力。勞動力是生產和經濟增長不可或缺的要素投入,然而老齡化卻會導致勞動力供給減少。這是因為,老齡化會使得勞動年齡人口不斷減少,而且伴隨著老齡化的不斷加劇,全社會的勞動參與率會越來越低。在老齡化最為嚴重的日本,老齡化對勞動力供給的影響非常明顯。老齡化對中國勞動力供給的影響也早已顯現,中國的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從2012年開始下降,到2019年已經累計減少了4432萬人之多。不過,人工智能可以減少生產過程中的勞動力需求,從而減弱老齡化對經濟增長的不利影響。這是因為,人工智能可以提高生產的自動化程度,用智能系統和自動化設備替代勞動力,而且人工智能對勞動力的替代比以往傳統的機械自動化對勞動力的替代幅度更大,從而減少勞動力的需求量。
第二,人工智能可以提高資本回報率,從而促進資本積累。老齡化會降低一個地區的儲蓄率和投資率,進而降低資本積累速度,阻礙經濟增長。一個經濟體的儲蓄率包括居民儲蓄率、企業儲蓄率和政府儲蓄率三大部分,老齡化會導致這三類儲蓄率不斷下降。就居民儲蓄率而言,根據生命周期理論,一個地區的勞動年齡人口占比越高則儲蓄率和投資率越高,老年人占比越高則儲蓄率和投資率越低。就企業儲蓄率而言,老齡化導致勞動力供給減少之后,將會使得勞動力成本進入上升通道,從而不斷提高企業的勞動力成本,降低企業部門儲蓄率。就政府儲蓄率而言,人口老齡化會大幅增加政府部門的財政醫療支出和財政養老支出,從而降低政府部門儲蓄率。相比之下,人工智能則會提高資本回報率,從而提高儲蓄率和投資率,進而減弱老齡化的沖擊。伴隨著人工智能水平的提高,生產過程中的自動化水平會不斷升高,而且越來越多的生產任務可以用資本代替勞動加以完成,從而使得生產過程中資本相對于勞動變得更加重要,投資回報率將因此而上升。
第三,人工智能可以促進全社會技術進步,從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老齡化不僅會減弱一個地區勞動者的腦力機能、影響勞動者的人力資本積累,而且會增加該地區的企業用工成本和政府養老支出,進而擠占企業的研發投入,因此老齡化不利于技術進步和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已有文獻基于中國2003-2012 年的省級數據進行實證研究之后的確發現,老齡化對中國的科技創新水平和人力資本積累具有顯著的負面影響,而且在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的地方,老齡化的影響越顯著。人工智能很有可能成為通用技術,從而促進全社會技術進步。具體而言,其一,人工智能系統所擁有的感知和認知能力,使其能夠越來越好地完成原本需要人類完成的任務,包括駕駛汽車、診斷疾病、向顧客推薦產品、作詞作曲等等,因此人工智能的應用范圍會越來越廣。其二,人工智能系統不需要程序員對每一步操作編寫程序,而是可以通過自身學習能力實現更新和升級。其三,人工智能系統的學習能力可以催生廣泛的互補性和配套性創新。上述三點使得人工智能滿足了通用技術所需的三大條件,從而得以應對老齡化對全要素生產率的沖擊。
近年來,中央出臺了大量文件,旨在快速發展人工智能。2017年7月國務院出臺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2018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對人工智能進行了集體學習,發改委和工信部等部委也已經出臺了多個文件以促進人工智能的發展。各級地方政府也出臺了大量促進人工智能發展的文件,以老齡化較為嚴重的四川省為例,2018年9月份四川省人民政府印發了《關于印發四川省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實施方案的通知》。此外,成都市、宜賓市、德陽市、廣元市等地區也都已經印發了相關政策文件。其中,宜賓市在2019年先后出臺了《宜賓市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工作方案》、《宜賓市數字經濟發展規劃(2019—2023年)》等重要文件,并且在《宜賓市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工作方案》,明確提出宜賓將以人工智能產業應用為主攻方向,著力推進人工智能關鍵技術創新、重點產品研發和行業應用示范,著力推進人工智能與傳統產業、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打造最具影響力的區域性人工智能發展高地,為宜賓經濟社會創新型、智能化和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支撐。
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為宜賓市等各級地方政府促進人工智能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和后盾,進而提供了應對老齡化沖擊的新思路。不過,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并非易事。首先,人工智能的發展高度依賴于先進半導體、微處理器和高性能計算技術,但是長期以來中國的微晶片高度依賴進口,部分類型的高端半導體則幾乎完全依靠進口,因此人工智能的發展仍然面臨技術難題。其次,雖然長期而言人工智能有助于促進經濟增長和技術進步,但會帶來短期失業問題。隨著某項關鍵技術的突破,人工智能可以在短時間內引發個別工作崗位退出歷史舞臺,從而引發短期內的集中性失業問題。再次,人工智能的發展使得生產過程中資本相對于勞動更加重要,這意味著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向資本傾斜,而不利于勞動者。有鑒于此,宜賓市等各級地方政府既需要增加對人工智能關鍵技術領域的基礎性研發投入從而為人工智能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又需要防范人工智能可能帶來的失業和收入分配問題,這樣才能使得人工智能更加有效地應對老齡化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
(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對接國家宏觀經濟在政策,加快宜賓綜合經濟實力發展”課題組)